沈杰松 官方网站

http://shenjiesong.zxart.cn/

沈杰松

沈杰松

粉丝:17685

作品总数:39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沈杰松,字松子,号黄山松,斋号松云轩,安徽东至人,现居住河南洛阳。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中国实力派书画家。鉴于在绘画艺术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中华爱国联合会授予他为“爱国人士”,并...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留言板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

国 画:元/平尺

匾额题字:

拍卖新高: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气清千嶂墨兰香 ——记中国实力派书画家沈杰松

 

文/王辉辉

 

从《松山云秀》到《气冠群山》,从《富贵吉祥》到《雪中傲放》,沈杰松的每一幅画作中都洋溢着让人感动的生命力。沈杰松的山水画中,一山一水、一松一石都浸透着一股淡雅润泽之气,灵动自然,意境悠远而有大气磅礴,让人不禁为其中的气魄而震撼;牡丹画则是笔墨洒脱飘逸,构图不拘一格,华丽大气,风骨尽显,观之令人深受感染,艺坛巨匠徐悲鸿的夫人、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画家廖静文女士,称赞他的牡丹作品“花富贵致,风采神韵,有独特造诣之奇”。想象着作画者该有怎样的胸襟气度,才能创作出如此大气奔放而又温婉细腻的画作。带着这份好奇,我走进中国青年实力派书画家沈杰松,了解他一路行来的点点滴滴。

 

悄然绽放丹青梦

 

沈杰松出生在皖南山区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祖辈和父辈都是当地有名的徽州建筑工匠,尤善建筑上的木石雕花。耳濡目染中,沈杰松自小就喜欢上了写写画画。

 

小时候,母亲要忙着照顾田里、家里,年幼的沈杰松便没了人照顾,只能跟着外出做工的父亲。那时候,父亲和祖父做工,杰松就自己在旁边玩耍。还不太懂事的小杰松看着爷爷和父亲不停地在梁、屋、仿、斗拱上精雕刻着灵兽、百鸟和祥云图画,觉得煞是好看,十分有趣。于是爷爷和父亲在屋顶上画,杰松就在沙堆里跟着学。把沙堆磨平打光,拿着树枝在上面画,画完毁了重新来画。虽然不太懂自己画的是什么,但杰松还是模仿的有模有样。不断地模仿练习,由形不似到略有神似,杰松对画画的兴趣日渐浓烈,满脑子都是父亲手头徽雕、徽刻、徽画的图案和影子,几乎是树枝不离手,一有时间就席地作画。日子久了,爷爷看小杰松画的像模像样,觉得孩子是块料,就开手把手“教”他学雕刻、绘画,反复唠叨着“画艺”的门道,尽管懵懂未开的杰松并不十分清楚究竟什么是“画艺”,但少年时爷爷悉心描绘的“艺道”却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年岁渐长,转眼间杰松就到了上学的年纪。对于沈杰松来说,除了上学和帮忙做家务,听父辈们讲述徽州派建筑及乡间木石雕花中的故事和自己习画已经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从父辈们的讲述中,沈杰松知道了徽州民居讲究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房屋布局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懂得了“无山无水不成居”徽派建筑及乡间木雕花的道理。那时候也许并不懂这些话的确切含义,但是一幅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却在他心中生了根,这就对他以后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沈杰松的家乡一直流传着一首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朝外一丢。”意思是说生在徽州的孩子,长到十三四岁就外出谋生。生活的艰辛和人们心中的无奈可想而知。但生活的艰辛并没有泯灭少年沈杰松的绘画热情,更无法窒息他对美的追求。家里穷,买不起画笔和画纸,他就以树枝做笔,以大地为纸,描绘着自己熟悉的乡村野景;没有专门的时间练习,就趁着放牛时的空闲,画着身边一景一物,飞禽走兽、山水树木、花鸟鱼虫都是他临摹勾勒的对象;没有专门的老师手把手地教授,他就从地摊上买些“孙悟空”的小卡片,临摹“孙悟空”拿着金箍棒腾云驾雾的造型。

 

带着辛酸和泪水,带着艺术的生命意识和对美的崇尚,沈杰松用手中的“画笔”尽情地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描绘着心中悄然滋长的丹青梦。

 

千淘万漉始成金

 

十八岁那年,怀揣着年轻的英雄梦,沈杰松走进了绿色军营。高强度的军事训练、忙碌的军营生活,并没有让沈杰松忘记自己的绘画梦。

 

一次洛阳牡丹花会上,沈杰松在王城公园见到了挂着展卖的牡丹画,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中国画。看着神秘多彩、气韵磅礴的水墨丹青,沈杰松心中激荡着一种深深的震撼,原来绘画还可以传达出那样酣畅淋漓而又深远厚重的意蕴。回去后,那一幅幅或华贵大气、或清雅自然的牡丹画在沈杰松的脑海中不断地闪现。于是,他决定要学习中国画。但紧张忙碌的军旅生活,并没有太多的时间让沈杰松画画。而军营里整齐划一的军事化管理,也不允许沈杰松搞特殊,有时候连画板、绘画材料都没有地方放置。没有时间,他就抽时间、挤时间。平时正课时间,沈杰松就跟战友们一起接受训练、共同学习。只有到周末大家都出去的时候,他才迫不及待地抽出压在床板下的自制画板——一张不足一平米的三合板包上一块毡子,拿出画笔和颜料,翻开画册,专心临摹描绘。十多年军旅生涯,沈杰松就这样艰难而痴迷地研习着自己挚爱的绘画。

 

靠着自己不断地练习和不懈的探索,沈杰松在部队里开始小有名气,成了战友们眼中的“大画家”。但是,沈杰松却一直为自己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而深感遗憾,所以在自己不断努力探索的同时,还积极争取到专业院校进行系统学习的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沈杰松终于有机会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国画系,对中国画的绘画理论和技巧进行专业系统的学习。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沈杰松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大量研读专业书籍,反复临摹名家名作,每天他心中都激荡着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仿佛要将心中的千言万语都通过手中的画笔倾诉出来,不吐不快。这样,不知画了多少画稿,练了多少功夫,加上刘大为、冯远、何家英、沈学仁、史国良、卢禹舜、袁武等一大批国画大师们的亲授和指导,他在中国画方面的功力见长,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沈杰松的作品,笔触粗厚有力,感情飘逸奔放,意境深邃幽远,生活气息浓郁,但又随处可见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沧桑感中却不乏秀美之色。最为突出的是,他笔下的画作,无论是巍峨耸立的群山、雍华富贵的牡丹,还是温婉的江南美景,都于平淡中透着一股不可抵挡的强劲气势,洋溢着一种崇高、悲壮的阳刚之美。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铎将军说,“站在沈杰松的作品前,总是不由自主地被其中的力量和气魄所震撼与感染,那是来自画家灵魂深处的人格力量。”

 

从单纯的喜爱到业余爱好者,再到专业画师,直至被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吸收为会员,一路行来,凭借着农家子弟那份特有的坚韧和执著,千淘万漉之后,沈杰松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绘画梦,并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河南日报》、《洛阳日报》等多家媒体刊发沈杰松的国画作品。2003年,经中国书画家ISQ9000A艺术体系资质认证评审委员会专家审评,沈杰松被授予“中国青年国画家”称号。转业后,他更是多次受邀到北京、福建、山东、黄山等地举办画展,多幅作品入选全国书画艺术大展,并被选送到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香港及东南亚等地展出。中国美术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华爱国联合会、徐悲鸿纪念馆香港、美国等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其画作,并被编入《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伟大丰碑全国书画艺术作品集》等多部著名书画名家精典。2011年10月,与刘大为、贾又福合编的中国当代经典艺术《国画三家》综合集,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气冠群山凌绝顶

 

鹊起之势已现的沈杰松并没有满足于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反而在艺术上更加精益求精。看着桌案上一幅幅灵动自然的山水画,沈杰松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或许一份让人心动的动感之势会让画面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然而,与其他的绘画题材不同,“山”作为一种庞大的静物,它很难表现出动感来。因此,如何表现山水画的动感成为了沈杰松要跨越的另一道艺术之坎,除了自己不断摸索、总结、练习,沈杰松还积极向画界前辈请教。当时恰逢他受邀到北京参加由中国美协和中国文联主办的纪念“卢沉·周思聪”画展,借这一机会,沈杰松专门拜访了中国著名山水国画大家刘海粟的关门弟子沈学仁先生,就这一问题当面向沈先生请教。沈先生告诉他山水画的动感主要是通过“云雾”表现出来的,并将承自恩师刘海粟大师的染云技法6句箴言倾囊相授。喜获良法之后,沈杰松便开废寝忘食地琢磨云雾的表现手法,出了画室是观察不同天气状况、不同地形区的云雾,进了画室便是反复练习,不断地总结领悟。有时,为了观察山中的云雾,他要早早的起床,背着画板跑几十甚至上百里路。不懈努力之后,沈杰松终于探索除了独特的云雾表现手法。他通过水与墨的巧妙晕染,使画面上的云雾虚实浓淡变幻多端,并与山水相映成趣,表现出生动传神、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就这样,沈杰松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艰难地探索着,每前进一步都要经历一番凤凰盘涅般的苦痛。但这正是这份苦痛,让他逐渐领悟着艺术的真谛。他总是说,艺术源于生活,只有亲近自然,接触百姓生活的艺术家才能创作出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画作。所以,一有时间,沈杰松就会背起画板,到山山水水之间去,到最贫困的农舍里去,感受最淳朴的自然,接触最朴实的老农,用心体味困苦中的艺术,也是体味艺术中的困苦。他说,越是穷苦的地方,艺术感悟越是深刻。每次看到父老乡亲在生活中的苦难表现出的坚强和乐观,他都深受感染,急切地想要将这种大苦中的大乐、大悲中的大喜升华成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和文化责任。从贫困山区的沟壑中,从原始村落农民的举手投足间,沈杰松逐渐读懂了什么叫大文化,什么叫大手笔,读懂了书画艺术的深厚内涵。所以,沈杰松的画中,不仅有山的雄浑大气、水的隽永自然,更是处处流露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这情怀既是沈杰松对平凡老农身上执著向上与顽强生活的精神的解读,又是艺术家率真感性的真实流露。所以,除了用手中的画笔表现那些平凡人的昂扬向上,沈杰松还会经常尽自己的能力给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几十年的艺术磨砺,几十年的勤奋积累,沈杰松一次次地完成了自己在艺术修为上的突破,不断攀向艺术之绝顶高峰。如今,他作画既师承自然又不拘泥于传统,既忠于生活又富含心灵的感悟和升华。作品不仅笔墨老练、技法娴熟,更富含感染力和生命力;气韵生动而又温和苍劲,气势奔放而又温婉细腻,意境悠远而耐人寻味。

 

沈杰松画山水,常以自然山水为宗,善于体悟和撷取自然山水之中的艺术元素,提炼出表达意境的诗情山水、艺术山水、审美山水,通透空灵,博深高远,气势磅礴。沈杰松山水画的艺术面貌虽多以“江南山水”为蓝本,但画作的背后,却融会贯通了“北方山水”的气势、博大、雄浑和壮观,处处透着大思维、大格局、大境界意识和大山水品质。沈杰松说:“山水艺术的表现,不可拘泥于一山一水,一局一地,画家应放阔山水思想,更新当代山水画创作的理念,不能一味复制或者摹写古人山水的范本,而是要走进自然山水,重新思考自然山水,重新认知自然山水如何向艺术山水过渡、融合,重新提炼自然山水中的艺术美感元素,提炼山水文化,尤其要用山水艺术来表现时代精神和审美意识。”所以,他画山水,十分注重山水画生命意识的表达和审美抒情的释放。在“经营”构图方面,沈杰松讲究山水格局的旷远、深邃,气势雄浑的再现,既有江南山水的灵秀,又有北方山水的博大、雄健,艺术面貌大气磅礴,如临仙境;在笔墨语言的表达方面,沈杰松力求散点、块面组融,渍染、没骨、滋润等各种手法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使得他的山水画表现更好的艺术性、可视性,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增强视觉感染力。这是一种山水艺术的阳刚之美、崇高之美、壮丽之美,美感元素俯首即拾,审美气象扑面而来。他的金奖作品《高山流水》即是见证。

 

身居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洛阳,沈杰松对牡丹总有一种特别的眷恋。所以,牡丹便成了经常出现在他笔下另一绘画题材。沈杰松画牡丹,总是力求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薄,注重表现牡丹的富贵性、天然性、生动性、鲜活性、神奇性。为此,沈杰松一改传统牡丹一味地临摹、复制古人笔墨的做法,而是将笔墨延伸到自然界,寻找自然牡丹所表现的艺术元素,将园中牡丹提炼为眼中牡丹、心中牡丹、笔下牡丹、艺术牡丹。此外,为了避免自己笔下的牡丹落入传统牡丹画笔墨意境浮浅的窠臼,沈杰松画牡丹,还十分注重绘画语言的传承与创新表达,尤其讲求“笔透”手法、构图的别致、色彩的渗透与浸染,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滋润”,这种鲜活的“滋润”里透出艺术生命力。他的牡丹作品可达到抒情、融合的极致表达,挥洒自如。欣赏沈杰松的牡丹艺术,总能看出其中处处浸透着的时代精神和审美风尚,总能体悟到内涵深厚的牡丹文化、牡丹艺术的包容形态和“没骨”多种笔墨语言的极致与渲染、温润与华滋的审美品格。

 

如今,也算是功成名就的沈杰松,丝毫不为名利所动,仍如虔诚的教徒一般,坚守着自己的艺术追求,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心中最美的图画。

 

或许是一种巧合,少时不经意的涂鸦,竟成就了沈杰松要用一生去体悟和追求的事业。但又有谁能说这不是一种宿命呢,或许当年旭日初升之时,便是丹青梦悄然形成之日,后经千淘万漉,泥沙终成金,少时的涂鸦自然成就了今天的一切。我们相信凭借那份执著与坚持,沈杰松气冠群山凌绝顶当有日。